關於西門町電影街
1911年,西門町誕生了台灣第一家專屬電影院-芳乃亭,而1945年後,電影業蓬勃發展,西門町的戲院數量曾高達37家,前前後後包括成都路的新世界、紅樓、大世界和國賓;漢中街的萬國、真善美;中華路的大華、國光以及新生等;西寧南路的國際、中國;峨眉街的兒童、今日、金馬、鳳凰、西門、奧斯卡;武昌街的台北、樂聲、豪華、日新、快樂、樂樂、白雪、大新、金獅、銀獅、寶獅、 雙獅、國王、皇后、碧麗宮、統帥等等。
西門町從日治時代開始就是台北市最繁華熱鬧的休閒娛樂中心,其電影事業的黃金時期在1970年代到1980年代間,戲院蓬勃興盛,試片室、影片字幕公司、發行公司等電影相關行業如雨後春筍,紛紛進駐。戲院帶來無數的人潮,連帶周邊的店家也都因此大發利市。在台灣電影發展史中,西門町扮演著重要的地位。台影新聞珍藏「新生戲院大廈落成」、「樂聲戲院開幕」、「《梨山春曉》首映」等珍貴影像,提供新舊影迷回味西門町電影街的繁華氣派。
1964年,位於武昌街的樂聲戲院熱鬧開幕,由台北市長高玉樹主持揭幕,國聯五鳳江青、汪玲、鈕方雨、甄珍、李登惠等人漂漂亮亮為戲院剪綵。觀眾席分上下兩層樓,共有1680個座位,號稱是當時全台最大的戲院。整潔的等候廳,垂懸數層樓高的吊燈,天花板上的燈光像星光,在夜空中閃爍,都讓人覺得新奇有趣。
1955年,位於中華路一段55號的新生戲院大樓落成,簡潔時髦的流線外觀,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電影的魔力因為電影院建築本身的巨大而更為彰顯。台北市長高玉樹前來主持揭幕,影星吳驚鴻、黃曼、夷光受邀剪綵。戲院開幕隔天正式對外營運,首映電影是《金殿福星》(The Court Jester),「神鏡」(Miracle Mirror screen)大銀幕以及4台25瓦擴聲機,大大滿足了觀眾,新生戲院也開啟了它的黃金歲月。
戲院業者深諳設備必須日新月異才能吸引觀眾的道理,樂聲戲院的開幕刺激了美都麗戲院進行內裝工程的改革,同年愛國、國光、豪華、日新等戲院也以新穎的放映設備和豪華的內裝加入西門町電影街的行列。然而1966年一個如同往常熱鬧的農曆年前下午,濃煙卻從新生戲院外牆洶湧竄出,大火燒毀了新生戲院大廈,大廈裡的建新百貨公司、萬國舞廳和渝園餐廳也無法倖免。台北市出動了所有的消防車和數百名救火員,以強大的水柱和高聳的雲梯奮力救火,從火場逃出的大廈上班人員,將搶救出來的物品,堆疊散亂在中山堂旁的空地,驚魂未定的望著大火,圍觀的群眾高達數萬人,中華路上交通為之斷絕。經過幾小時的搶救,大火終於被撲滅,新生大廈卻燒得只剩空架子,徒留觀眾嘆息。新生戲院大火後,原址於1968年重建為新聲戲院與黎聲戲院,1988年5月7日,整修中的新聲戲院又發生火災,造成兩人輕重傷。2002年原址再改建為目前的商業大樓。
新聞片影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