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農村新社區政策電影「小鎮春回」

     

關於《小鎮春回》

台灣南部小鎮上的寡婦陳太太一人獨力撫養3個女兒,大女兒開設洋裁店,二女兒在理髮店上班,小女兒則在台北當歌星。3個女兒各有戀愛對象並論及婚嫁,因陳母為求有子繼承香火,希望女婿能入贅陳家,因而造成風波。加上陳母反對社區發展的改建工作,這一連串的問題有待女兒們以親情與智慧一一克服。《小鎮春回》成功融合政宣色彩於喜劇基調的劇情中,口碑與票房皆獲肯定。並在1969年第七屆金馬獎,榮獲最佳劇情片、最佳女配角(張冰玉)、最佳編劇(吳桓)、最佳彩色攝影(鄭潔)等4項大獎。

 

協助省政府政策宣導,是台灣省電影製片廠拍攝劇情片的主要功能之一。其中一個成功的代表作就是1969年描述農村改革的《小鎮春回》。在經過《西施》、《雷堡風雲》等大場面的歷史鉅作後,1967年台製廠以《梨山春曉》做為試金石,將製片方向回歸本土化,拍攝描述台灣人親土親的時裝劇情長片,獲得許多正面迴響。於是接續其後的《小鎮春回》,也遵循這個方針,穩紮穩打地構築出一則推動農村改革的溫馨喜劇。電影採用大量實景,於1968年8月在台南縣東山鄉聖賢村正式開拍,並陸續在台南縣麻豆、玉井、彰化縣百果山、日月潭的大橘園等地拍攝外景,全片以50多個工作天拍攝完成。

 

《小鎮春回》是台製廠的年度大片,銀幕前集合了吳桓、魏少朋、黃冠等三生與張美瑤、劉明、夏台鳳等三旦來配對。楊文淦導演曾在訪問中指出,《小鎮春回》是寫實文藝喜劇片,其劇情中心主旨一是介紹台灣鄉村新社區的發展實況及有關福利設施;二是報導台灣社會繁榮,農村進步,工業發展,國民生活富足的情況;三是發揚我固有倫理親情的優良傳統。秉持這樣的良善美意拍攝而成的影片,上映後果然廣為觀眾接受與喜愛,叫好叫座。

 

1969年6月,張冰玉憑《小鎮春回》中性格堅毅的寡母一角勇奪第十五屆亞洲影展最佳女配角獎。凱旋歸國的代表團員與得獎者在慶祝酒會上接受全國影劇界人士致意與恭賀。張冰玉自15歲出道,演藝作品多達百部以上,橫跨電影、話劇、電視等領域,演出角色從少女、婦人到老旦,戲路寬廣多變。《小鎮春回》挾著票房與口碑雙贏的傲人佳績,在廠長楊樵親自率領下,組團前往金門勞軍,除了精彩的電影首映,張美瑤、劉明、夏台鳳、方欣、孫嘉琳、張冰玉、鄒森、魏少朋等台製影星浩大陣丈一字排開,帶來拿手的短劇表演和勁歌熱舞,讓國軍弟兄士氣為之振奮。

 

農村現代化是台灣省政府當年大力推行的政策之一,《小鎮春回》巧妙地把政策推廣的主題交織於笑中帶淚的故事中,搭配優美的攝影,在大銀幕上呈現台灣如詩如畫的鄉村風光,觀眾在賞心悅目、受到劇情感動之餘,對於政府建設農村新社區這樣的題旨,也就自然而然接收了。《小鎮春回》對政宣電影來說誠屬佳作,口碑票房俱佳,也是同類型電影的良好範例。

 

 

新聞片影音

 

 

 

 
   

張冰玉(1926-)

本名張團珍,又名張平,原籍南京,生於北平。12歲加入滿洲映畫協會,演出《國法無私》。二次大戰結束後,在長春、北平等地參加話劇團,後又加入國防部康樂總隊。1949年來台後,加入空軍大鵬話劇隊,並演出《惡夢初醒》、《皆大歡喜》等片。1969年以《小鎮春回》獲得第七屆金馬獎最佳女配角獎及第十五屆亞洲影展最佳女配角獎。1970年代,轉向電視圈發展,演出許多電視劇,其中以《清宮殘夢》中的太后一角,大受好評。她也是李行執導電影的固定演出班底,曾參與《心有千千結》、《原鄉人》、《龍的傳人》等片演出。

 

   
     

 

指導單位:

執行單位:

 

 

財團法人國家電影資料館 版權所有 c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by Chinese Taipei Film Archive 網站製作:本事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