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語片影展

     

台語片盛產於1955年至1970年代間,總產量約有上千部,但是從盛起到衰落的20年間,僅有由民間報業舉行的兩次影展活動而已。分別於1957、1965舉行的兩次台語片影展,珍貴的活動畫面均可在台影新聞中看見。

 

1955年由邵羅輝導演的《六才子西廂記》正式上映,成為台語片的濫觴。隔年何基明導演的《薛平貴與王寶釧》和邵羅輝執導的時裝劇《雨夜花》上映,觀眾反應熱烈,從此開啟了20多年的台語片時代。台語片在語言上讓觀眾覺得份外親切,加上類型豐富,題材多元,深受中、南部地區農村觀眾的喜愛。台語片成本低廉、製作期短,也因此有越來越多的資金和人才爭相投入台語片產業,1958年,台語片年產量已達62部。

 

有鑒於台語片產量在短時間內急速攀升,各種問題叢生,亟需一個良性的競爭空間,徵信新聞特別舉辦了「台語電影事業促進座談會」,會中決定每年定期舉辦台語片影展,希望從觀摩與競賽中促進台語片的進步與發展。1957年11月1日,「第一屆台語電影片展覽會」在台北國立台灣藝術館舉行,台語影人紛紛盛裝出席,共襄盛舉。而11月30日在台北國際學舍舉辦的頒獎典禮,十分隆重,主辦單位還邀來反共影星黃河出席致詞,雖然黃河實在跟台語片沒有什麼交集,但他的出席反應出當時電影與政治之間的微妙關係。影展競賽結果由導演張英、男主角康明、女主角柯玉霞、男配角歐威、女配角洪明麗、小童星黃慧書等人獲得金馬獎座。優勝獎由戽斗、歐威等獲得;小雪則獲得榮譽獎,由台語片影展委員會贈送銀杯一只。另外,本屆影展並舉辦由讀者觀眾投票選舉的「最受歡迎十大影星」銀星獎,共有99個男女明星登記角逐,民眾反應熱烈,共計有15萬1116人次參加票選活動。典禮在洪明麗和林翠華表演精彩的歌曲之後圓滿結束。

 

台語片在1961年極盛而衰的陷入低潮,一直到1962年,洪一峰主演的《舊情綿綿》和文夏主演的《台北之夜》轟動全台,台語片再度復甦,1964年年產量94部,台語片又一躍而起站上浪頭。1965年由台灣日報主辦了「五十四年國產台語影片展覽會」,希望藉此鼓舞台語電影從業人員的士氣,提升台語片的攝製水準,維持觀眾對台語片的興趣,並減少日片重新開放進口對台語片市場的衝擊。這次影展於5月23日下午在台中體育館揭幕。中午時分,與會的導演、影星上百人乘坐轎車和遊覽車先在台中市區遊行,熱情的台中市民湧到馬路上爭看大明星,菜市場一度成為空城。當晚的影星大會,眾家影星表演精彩歌舞節目,近萬名觀眾掌聲雷動。而6月22日在台北中華體育館舉行的「民國五十四年國產台語影片展覽會頒獎典禮暨影星大會」,省政府主席黃杰蒞臨大會致詞並親自頒獎,台語片影人熱烈出席。而觀眾票選的寶島獎,分為十大導演、十大男明星、十大女明星與五大童星,得獎人浩浩蕩蕩上台,領取這份由觀眾們給予他們的支持與肯定。香港電影戲劇事業自由總會主席王豪還特別到場為十大女明星之首的白蘭加冕,讓這位美貌與演技都受人喜愛的台語片巨星笑逐顏開,並上台載歌載舞,答謝對她愛護有加的廣大觀眾。

 

台灣日報辦完第二次台語片影展,隔年年產量破天荒達到120部,此後隨著電視普及、國語電影的強勢搶佔市場,台語片逐漸式微,一直到1981年的歌仔戲片《陳三五娘》為止。歷經兩個階段的起落,專為台語片舉行的影展總共只有這兩次。雖然台語片有許多為人詬病的問題,但是它驚人的產量,呼應了當時觀眾的娛樂需求所在。

 

 

民國四十六年徵信新聞主辦第一屆台語片影展(即第一屆台語電影片展覽會) 參展影片:

《青山碧血》(何基明導演)、《萬華白骨事件》(莊國鈞導演)、《基隆七號房慘案》(莊國鈞導演)、《王懷義買父》(何錂明導演)、《女性的仇人》(高來福導演)、《茫茫鳥》(陳文敏導演)、《太太我錯了》(田口哲導演)、《邱罔舍》(張深切導演)、《苦戀》(陳文敏導演)、《夜半路燈》(邵羅輝導演)、《妙英飄零記》(辛奇導演)、《雨中鳥》(邵羅輝導演)、《港都夜雨》(陳文泉導演)、《何日花再開》(申江導演)、《金山奇案》(何基明導演)、《誰的罪惡》(李泉溪導演)、《三美爭郎》(申江導演)、《黃昏再會》(李泉溪導演)、《小情人逃亡》(張英導演)、《海邊風》(田琛導演)、《台南霧夜大血案》(白克導演)、《酒瓶花》(陳義興、李添福、王櫻木導演)、《大橋情淚》(林火明導演)、《呂洞賓》(徐欣夫導演)、《鬼婆》(王大川導演)、《阿蘭》(岩澤庸德導演)、《火葬場奇案》(梁哲夫導演)、《什麼叫做愛》(楊文彬導演)、《唐三藏救母》(周旭江、白克導演)、《薄命花》(辛奇導演)、《失妻得妻》(郭柏霖導演)、《寶石花》(申江導演)、《心酸酸》(徐守仁導演)等共33部。

得獎名單:

最佳影片:

本屆保留

最佳攝影:

《心酸酸》陳忠義

最佳編劇:

《青山碧血》洪聰敏

最佳音樂:

本屆保留

最佳導演:

《小情人逃亡》張英

特別獎(故事):

《邱罔舍》張深切

最佳男主角:

《萬華白骨事件》康明

特別獎(技術):

《萬華白骨事件》莊國鈞

最佳女主角:

《三美爭郎》柯玉霞

銀星獎:

小豔秋、小雪、何玉華、柯玉霞、洪明麗、田清、白蘭、白蝶、趙震、林翠華

最佳男配角:

《金山奇案》歐威

最佳女配角:

《基隆七號房慘案》洪明麗

優勝獎:

戽斗、小燕、洪洋、李佩玲、白蓉、鷺菁、張麗娜、鍾瑛、歐威、李蕾

最佳童星:

《小情人逃亡》黃慧書

榮譽獎:

小雪

 

 

 

民國五十四年台灣日報主辦國產台語影片展覽會頒獎典禮暨影星大會 參展影片:

《媽媽我思念妳》(周炳煌導演)、《自君別後》(張青導演)、《最後的裁判》(高仁河導演)、《靈肉之道》(郭南宏導演)、《求妳原諒》(辛奇導演)、《天字第一號》(張英導演)、《做鬼也風流》(張英導演)、《少女的祈禱》(林福地導演)、《怪人您愛嗎》、《恩重如山》(蔡秋林導演)、《悲戀公路》(辛奇導演)、《雪中等子兒》(李川導演)、《霧社風雲》(洪信德導演)、《尋母三千里》(邵羅輝導演)、《悲情城市》(林福地導演)、《請君保重》(郭南宏導演)、《七七事變的悲慘故事》(田清導演)、《寶島鐘聲》(許成銘、李金山、許峰鐘合導演)、《棺材船》(田清導演)、《俥傌炮》(林福地導演)、《台語影展紀錄片》(亞洲影業公司)等21部。

得獎名單:

最佳主題獎:

林東陞

最佳藝術設計:

林重光

最佳影片:

《求妳原諒》

最佳男童星:

小龍

最佳導演:

張英

最佳女童星:

陳明利(本名陳明莉)

最佳男主角:

陳揚

最佳技術導演:

林福地

最佳女主角:

白蘭

最佳男喜劇演員:

矮仔財

最佳男配角:

楊渭溪

最佳女喜劇演員:

郭玲玲

最佳女配角:

周遊

最佳男演技獎:

易原

最佳攝影:

陳忠信

最佳女演技獎:

何玉華

最佳編劇:

王薏雯(王滿嬌)

最佳反派演員:

歐雲龍

最佳剪接:

沈業康

最有希望新星:

谷青、金伶、小林黛、丁香、川原

最佳音樂:

黃錦昆

最有希望童星:

張文華、游秀鳳、戴佩珊

最佳作曲:

廖欽松

最佳紀錄片:

《台語影展紀錄片》

最佳歌唱:

紀露霞

   

寶島獎:

十大導演:

高仁河、郭南宏、吳飛劍、梁哲夫、李泉溪、林福地、徐守仁、余漢祥、張青、辛奇

十大男明星:

陳揚、高鳴、陽明(蔡揚名)、金塗、石軍、傅清華、戽斗、王哥、洪流、小林

十大女明星:

白蘭、林琳、白虹、柳青、金玫、何玉華、小燕、許翠黛、張敏、夏琴心

五大童星:

香菱、陳明莉、小龍、王美瑛、戴佩珊

 

新聞片影音

 

 
 

 

《六才子西廂記》首映報紙廣告

《六才子西廂記》

第一部16釐米台語片,由廈門都馬劇團的老闆葉福盛監製及編劇、邵羅輝執導、廖良福攝影、都馬歌劇團演出。1955年6月23日於台北萬華大觀戲院首映,因16釐米拷貝不適用於當時戲院的35釐米放映設備,映演效果不佳,上映3天即下片。

   
 

 
 

《薛平貴與王寶釧》首映報紙廣告

 
 

《薛平貴與王寶釧》

本片由陳澄三的雲林麥寮拱樂社與何基明的華興電影製片廠合作拍攝,陳澄三出資監製、何基明執導、何錂明攝影、拱樂社演出,為第一部35釐米台語片。該片並非舞台紀錄,而是有內、外搭景拍攝的戲曲片,1956年1月4日起於台北中央、大觀和美都麗三家戲院聯映,由於觀眾反應熱烈,拱樂社之後又與華興陸續合拍《薛平貴與王寶釧》續集及第三集。

 
     
 

徵信新聞

1950年由余紀忠創辦,報紙主要內容原為物價指數,為物資調節委員會附辦四開報。1960年徵信新聞改名為徵信新聞報,成為綜合性報紙。1968年首先起用彩色印刷設備改版成為亞洲第一份彩色報刊,同年9月再度更名為中國時報,後因中時集團財務虧損嚴重,2008年11月由旺旺集團收購取得媒體經營權。

更多資料:
中國時報-wikipedia

 

 

   
     

 

指導單位:

執行單位:

 

 

財團法人國家電影資料館 版權所有 c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by Chinese Taipei Film Archive 網站製作:本事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