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專題:台灣電影的基石──他們的默默耕耘才有電影的精彩
本專題專訪了三位今年入圍金馬獎年度台灣傑出電影工作者:資深場務王偉六、資深剪接師陳曉東以及紀錄片導演楊力州。今年的入圍者,多是幕後工作人員,除了楊力州導演,因為台灣尊敬導演、視導演為焦點的特殊環境,而較有知名度外;其他二人,都是入行二、三十年,卻始終大隱隱於市。在電影工作人員的圈圈裡,無人不知他們;但對於大眾,他們始終是「陌生人」!我們好奇,究竟是什麼力量,讓他們堅守崗位,無名、無利,卻一待一生?我們懷疑,台灣電影若沒有他們,將會是什麼模樣?我們更想做的是,這些無名英雄、卻是台灣電影界無可或缺的一群人,不要在頒獎典禮短短幾分鐘接受過人們的敬禮後,就默默消失在人海中。國家電影資料館今後將持續記錄他們、記錄台灣電影人的種種事蹟,不論幕前幕後、不論職務為何……,每一個人都很重要。
異人異像
本單元收錄四篇論述幾個跨界領域的奇人,包括有新浪潮大師高達(他後來有一段時間積極在電視圈奮鬥)、培瑞克(一位從文學轉戰影像圈的奇琶)、道格拉斯.高登(長期在裝置、錄像藝術上創作的藝術家)以及近年台灣的許多實驗電影創作者。這些藝術家或許帶給觀眾的不見得是愉快的觀賞體驗,但他們的創意與野心,無疑足以打開觀眾的影像視野。
歌聲舞影憶當年
很多人小時候一定聽過〈醜小鴨〉、〈太陽出來了〉、〈蝸牛與黃鸝鳥〉等等兒歌,可是或許從來沒?人會想問說這些歌曲是誰作出來的,也許會天真地以為它們從天上掉下來的,也許僅僅猜想是陳年經典所流傳下來的;但這些歌曲其實是電影音樂大師左宏元的作品,對於左老師如果沒有一點概念的話,那麼本期電影欣賞的「歌聲舞影憶當年」登載的左宏元老師訪談,就是一份彌足珍貴的記錄了。因此左宏元老師的指揮棒揮灑出來的,不只是兒時記憶,還召喚出60、70年代的國片音像,也勾起了鄧麗君風靡全亞洲的80年代。值得一提的是左宏元老師經歷了動盪流離的年代,但卻絲毫不敵他的樂觀天性,「我都忘了甚麼叫眼淚」,所以他不怕苦,也不覺得苦,他只知道要將一份歡喜心傳達給他的聽眾。本期刊登的上半部包括了左老師的出身,談到他與天才歌手們(鄧麗君、姚蘇蓉等)的合作。也請讀者們敬請期待第150期的後續訪談。
私人放映室
本期由三篇風格各異的文章,為讀者放映三部個性鮮明的影片:美國導演柯恩兄弟的近作《正經好人》、越南導演陳英雄的日本作品《挪威森林》以及日本國寶大師小津安二郎的《秋刀魚之味》。不管老片、新片,被人談論得多或少,這些文章都找到它們自己的位置,並為讀者帶來不同的觀賞切入點。值得觀眾在欣賞影片之餘,亦能細品這些文字的內蘊。
創作密辛
本單元帶來兩篇文章,一篇是由日本大師黑澤明長期合作的編劇橋本忍自述與黑澤明合作編寫《七武士》的一些點滴,橋本的文字遊走虛實之間,頗能讓讀者進出影片與編劇現場的兩個異質空間;另一篇由義大利名導狄西嘉在70年代接受訪問時,問答之間透露了他的創作密辛。這個單元的文字,希冀能引領讀者一同進入創作者們在創作過程中的私密空間。
目錄:
專題:台灣電影的基石──他們的默默耕耘才有電影的精彩
資深場務王偉六
就算沒人注意這個職務,還是要手把手傳承下去
老嘉華
剪接師陳曉東
他的技藝與際遇軌跡
葛大維
紀錄片導演楊力州
上院線不是目的,辦學校才是我的理想
林木材
異人異像
高達電影中的白癡形象
巴依尼 作/孫松榮 譯
作家培瑞克的紀錄片
許綺玲
流逝的不只是時間─道格拉斯.高登的錄像新作
江陵青
預想──近年台灣實驗電影創作掠影
顏博飛 作/林郁庭 譯
歌聲舞影憶當年
我忘了什麼叫做眼淚─作曲大師左宏元的音樂路程(上)
左桂芳、林盈志 訪/陳煒智 編&撰
私人放映室
柯恩兄弟的貓─《正經好人》
捷瑟敏
時間回溯與記憶銘刻的青春愛戀和自我存在
《挪威的森林》/趙庭輝
《秋刀魚之味》
小津安二郎的飛躍/歐左思 作
創作密辛
我與《七武士》
橋本忍談黑澤明
橋本忍/張秋明
我犯了很多錯
查爾斯.湯瑪斯.山謬爾對狄西嘉的訪談
賈合平 作